|
|
[浏览次数:4618 次] [更新时间:2016-7-25] |
|
EPS加工技术和工艺在国内已日趋完善和成熟,但是随着同行竞争越来越激烈,利润越来越薄,EPS加工厂家纷纷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以求胜出,这就需要EPS加工厂家重视生产加工中的每一个环节,就加工生产过程中的弊病进行分析和改善,以达到目的。
EPS加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弊病、原因、改善方法列举:? (供参考)
序号
|
加工程序
|
不良状况
|
原因
|
改善措施
|
Ⅰ
|
预发泡
|
A.泡粒结块
|
1.原粒涂层剂太少
|
1.原粒增拌涂层剂
|
2.原料内有细粉
|
2.使用粒度均匀之原料
|
3.蒸汽压力太高
|
3.调低蒸汽压力,加减压阀
|
4.发泡温度高
|
4.调低发泡桶内温度
|
5.蒸汽含水太多
|
5.蒸汽管路加疏水器
|
6.发泡桶底部冷凝水排放不畅
|
6.发泡机冷凝排放管线通畅
|
7.加料速度慢,桶内滞留时间长
|
7.增加加料速度
|
8.原粒过期,倍率不足
|
8.用做发低倍率料
|
|
|
B.预发泡粒潮湿
|
1.蒸汽太潮湿
|
1.蒸汽管路保温,设疏水器
|
2.预发机顶盖通风不良
|
2.改进蒸汽逸散风管
|
3.预发机保温不良
|
3.预发泡机保温不良
|
|
|
C.泡粒受缩
|
1.预发倍率太高
|
1.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发泡倍率
|
2.蒸汽压力太高,温度高
|
2.用二次发泡未获得较高倍率,调整降低蒸汽压力
|
3.天气特冷或温度太低
|
3.空气温度低,增设流化床或用热风送料
|
4.泡粒在发泡桶内滞留时间太长进料
|
4.增加进料速度或适当调低泡粒出口挡板
|
太少
|
|
|
|
D.倍率不稳定
|
1.进料速度不匀
|
1.1原料湿,晾干1.2螺杆送料系统疏通
|
2.蒸汽压力不稳定
|
2.检查蒸汽管线,增加减压阀稳定蒸汽压力
|
3.新旧原料,不同料别掺和
|
3.尽量使用同种同批原料
|
|
|
E.预发工程有未发粒子团出现
|
1.发泡机清理门未关死
|
1.关紧底部清理门
|
2.发泡机搅拌速度太快
|
2.合理调低搅拌速度
|
3.进料速度太快
|
3.合理调低进料速度
|
4.发泡温度偏低
|
4.合理调高发泡温度
|
|
|
F.P料多次发泡倍率低
|
1.原料发泡剂含量偏低
|
1.更换原料
|
2.第一次发泡收缩
|
2.保证第一次发泡不收缩,调整蒸汽和压力
|
3.多次发泡之间间隔太长与太短
|
3.合理缩短与延长间隔时间
|
|
|
A.泡粒打瘪破损变形,密度增加
|
1.鼓风机风力太小
|
1.合理选择鼓风机功率
|
2.输送管线弯角太多
|
2.合理布置、尽量减少弯角
|
3.输送管径太小
|
3.增加管径,150mm较合理
|
4.泡粒经过风机叶抽打输送
|
4.改为不经风叶之喷送式送泡粒
|
Ⅱ
|
泡粒输送
|
B.输送泡粒管易堵塞
|
1.管径太小
|
1.增大管径,合理布置
|
2.泡粒太湿
|
2.增设流化床
|
3.操作不当
|
3.每次开机送?;蛲;匦虢渌凸苤信萘4悼辗娇墒敌兴土;蛲;?/span>
|
Ⅲ
|
熟化
|
A.熟化效果差
|
1.熟化仓(料仓)区域通风不
|
1.改善送风,增设排风系统
|
良,且环境潮湿温度低
|
2.有条件可通干燥热风,合理熟化
|
2.熟化仓太大
|
仓太小
|
|
|
B.熟化仓带静电大(易引致火灾)
|
1.熟化仓选材不当,如用木制
|
1.采用自然水管等导电材料作支架
|
品作支架
|
|
2.接地不良
|
2.将所有料仓引接地线
|
|
|
C.熟化仓有死角泡粒滞留
|
1.熟化料仓底部倾斜角度不够
|
1.增加熟化料仓底部倾斜角度
|
2.熟化料仓带静电
|
2.选用导电材料作支架,并接地
|
Ⅳ
|
成型
|
A.结合性不良
|
1.加热时间不够
|
1.延长加热时间
|
2.蒸汽过热,压力过高
|
2.改过热蒸汽为饱和蒸汽降低蒸汽压力
|
3.泡粒圆熟时间太长
|
3.缩短圆熟时间在24小时内
|
4.泡粒水份太高
|
4.1吹风晾干或热风吹干
|
5.蒸汽压力太低
|
4.2适当延长圆熟时间
|
6.涂层剂太多
|
5.适当调高蒸汽压力
|
7.模具不良
|
6.更换原料
|
7.1模具蒸汽孔太少
|
7.①增加模具蒸汽孔
|
7.2模具蒸汽孔堵塞
|
7.②模具蒸汽孔堵塞,则疏通
|
7.3长久使用未清理
|
7.③模具蒸汽室是否积垢,清理
|
7.4模具密封不够,漏气
|
7.④模具密封更换密封条
|
8.合模间距太大
|
8.选适用之原料,减少合??占?/span>
|
|
|
B.脱模不良
|
1.加热太久,粘模
|
1.缩短加热时间
|
2.温度太高
|
2.降低蒸汽压力
|
3.冷却不够
|
3.增加冷却水量,延长冷却时间
|
4.模具不良
|
4.①增加脱模斜度
|
4.1脱模斜度不足
|
4.②提高型芯,模具表面光洁度,
|
4.2型芯,膜表面粗糙
|
如有条件可进行涂铁氟层
|
4.3顶杆布置不当
|
4.③顶杆布置合理,用力平衡
|
4.4模具蒸汽孔受损,粘膜
|
4.④更换蒸汽孔
|
5.空气压力不足
|
5.检查压缩空气压力,并调整
|
|
|
C.成型品表面收缩
|
1.加热太久,温度太高,烧伤
|
1.降低蒸汽压力,缩短加热时间
|
2.冷却太快,水伤
|
2.①提高冷却水水温
|
|
2.②减少冷却水量
|
|
2.③延长冷却时间
|
|
2.④尽量以真空冷却为主,水冷为辅
|
3.进料不足或不均
|
3.①合理布置料仓位置
|
|
3.②检查料仓是否受堵
|
|
3.③提高进料压力,延长进料时间
|
|
3.④增加模具合模间隙
|
|
|
|
|
3.⑤改用较小粒度原料
|
4.锁模力小够,模具密封向加热突然泄漏
|
4.调整模腔压力低于锁模力
|
5.泡粒圆熟时间不足
|
5.延长圆熟时间
|
6.发泡倍率太大
|
6.调整发泡倍率
|
|
|
D.成型品膨胀或变形
|
1.泡粒圆熟不足
|
1.延长圆熟时间
|
2.发泡发率太大
|
2.调整发泡倍率
|
3.加热不均
|
3.检查模具蒸汽孔
|
4.冷却不足或不均
|
4.增加冷却时间,检查冷却孔分布,
|
|
增加冷却水量
|
5.环境温度低
|
5.减少与冷空气接触时间设烘房
|
|
|
E.板材收缩
|
1.圆熟化时间过长/和不足
|
1.缩短圆熟化时间/延长熟化时间
|
2.预发泡方法不当
|
2.多次发泡之间间隔,应为4小时左右
|
3.蒸汽加热压力太高,烧太熟
|
3.降低加热蒸汽压力,防止过热
|
4.泡粒密度太低
|
4.增加泡粒密度
|
|
|
F.成型品边缘有正边
|
1.模具间距太大或紧密度不够
|
1.调整间距,检查模具
|
2.粒度不匀
|
2.使用粒度较均匀之原粒
|
3.模具安装不当
|
3.调整模具
|
|
|
G.成型品重量不均
|
1.同料别不同规格料混用
|
1.尽量使用同批同规格之原粒
|
2.预发泡倍率不均
|
2.调整发泡条件,使倍率稳定
|
3.粒度不均
|
3.使用粒度较均匀之原料
|
V
|
烘房
|
A.产品膨胀
B.产品上水分仍留在烘房
|
1.产品排列不适当
|
1.合理排列产品
|
2.缺少对流式抽风系统和回
|
2.采用对流式抽风系统和回流空气
|
流气去水汽装置
|
去水汽装置
|
Ⅵ
|
板材切割
|
A.切割时跳线产生波浪面
B.切割普通板时起火燃烧
C.切割面普遍不平
|
1.板材中有硬粒子或有收缩
|
1.加强预发环节,杜绝硬粒子产生,
|
结团
|
及时清理发泡桶体
|
2.普通板材自然放置时间或
|
2.普通板材自然放置一个星期以后,
|
进烘房时间不够
|
进烘房48小时后方可切割
|
3.板材含水份太高
|
3.增加进烘房烘干时间与温度(65℃
|
|
-70℃)
|
Ⅶ
|
回收系统
|
A.无法做到真正回收
B.模具蒸汽孔堵塞
C.混合比例不均影响产品
|
1.缺乏有效的破碎系统
|
1.采用有效之破碎系统
|
2.破碎后的粉尘太多
|
2.采用有效之破碎系统
|
3.没有完善之混合系统
|
3.采用自动混合系统
|
Ⅷ
|
蒸汽冷却水、压缩空气配置
|
A.大量浪费能源并影响各加工生产机台同步生产时的产品质量
B.设备和模具使用寿命短,生产效益低
|
1.1建厂时各管线及储罐的设
|
1.1合理设计
|
计不当
|
|
1.2扩大生产后未作相应改善
|
1.2合理改善
|
2.未设立水质处理系统和空
|
2.根据本身生产条件和规模进行完善
|
气处理系统
|
|
|
|
|
|
|